校园文化

+

名师风采

赵思东

传播科技火种  致富一方百姓

——记果树学学科顾问赵思东

 

 

        黝黑的皮肤,微笑的脸庞,这是初见赵思东教授时的印象。他自嘲这些是自己一直以来所具有的典型的农民特征,他也常常以此为荣。这位从湘西大山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一辈子与“林”结缘,具有淳朴憨厚、勤奋实在的农民本色和很深的“林农情结”,作为一名教育科技工作者,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帮助他们走出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赵教授出生在湘西山区,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地道农民。家里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没有电灯,只能用桐油灯照明。在昏暗的灯光下,总会有他埋头苦学的身影。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赶路上学,都是山路,要走上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那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学好知识,走出大山,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走出了大山,考进了湖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为百姓服务,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年。1978年调入学校从事经济林学科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作,可他的心还是时刻想着那些贫穷落后、渴望科技的农民。

    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想办法出国留学,一部分人前往沿海淘金,在“留洋”与“下海”之风盛行时,赵教授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图利,不图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贫穷的知识分子与贫穷的农民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贫穷问题的道路。“人各有志,这是我的志向”,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应用到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去。为此,他做了大量的科技扶贫工作,长年累月奔波在山区、水库库区,广泛传播致富的火种,为当地的资源开发和林农的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和好评。

    1985年,赵教授受水利部长江流域委员会的聘请,以技术开发顾问的身份踏上了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库区科技扶贫之路。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跑遍了库区范围的6个县市的广大山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据此提出了“要发家,种山楂,要致富,种果树”的发展库区山区经济的想法。他身体力行,研究示范推广山楂、柑橘等果树实用技术,举办技术培训班,建立土壤、果品和叶片分析化验实验室,与30多家林果生产单位建立技术业务联系,邮寄大量的技术资料和解答技术问题的信函。经过努力,使丹江口库区成为我国柑橘、山楂、猕猴桃主产区,并逐步代替丹江口的老三宝——红薯、玉米、龙须草,成为“丹江新三宝”。库区移民迅速脱贫致富,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林果经济成了库区移民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柱。

    1989年,赵教授来到湖南著名的贫困县之一——双牌县,担任科技开发顾问,提出了重点发展经济果木林的建议,并亲自指导林农大力发展效益高、见效快的猕猴桃、柑橘、板栗等特色产业。通过研究推广标准化、节约化、立体化的栽培管理模式,成功地使困难重重、濒临倒闭的紫金山猕猴桃场成为当时湖南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使双牌县成了南方小有名气的水果之乡,优质的猕猴桃、柑橘、板栗等果品从这里运往祖国各地。

    1992年,赵教授以学校驻资兴专家顾问组组长和资兴市科技副市长的身份来到了资兴,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科技支农、科技兴农工作。买辆自行车是赵教授到资兴的第一件事。靠着这辆自行车,他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跑遍了市内28个乡镇和部分村、组,考察了24家企业,走访了大部分部办委局和公司,对资兴的地理、资源、经济现状、科技基础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在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他向资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资兴市与中南林学院全方位合作的基本思路及发展高效农(林)业的几点思考》等发展资兴经济的决策性建议,对资兴实现经济腾飞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抢抓机遇,在全国建设10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关键时期,向省科委、国家科委提出了把资兴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建议,并主持制定了《资兴市高效农业建设规划》、《资兴市星火科技示范市建设规划》等,最终使资兴市跻身于国家科技兴林示范市、星火科技密集区、科技人才培训试点县行列。为了避免星火技术项目开发的盲目性,他提出了“软起飞、硬着陆、先软后硬、软硬兼施”的策略,并先后主持制定论证了刨花板技术改造、名优茶开发、东江库区优质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开发等20多个星火项目,均取得良好成效。赵教授将资兴市濒临破产的刨花板厂作为资兴林产加工业第二次创业的突破口,经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等,使其生产的刨花板获1997年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金奖,被列为国家星火项目;他亲自研制的“狗脑贡茶”多次获省“湘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并获得1995年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和2005年上海茶文化节名茶评比金奖。此外,他还先后协助有关部门引进工程鲫、银鱼、优质板栗、大枣、美国脐橙等新品种,许多林农在他的指导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长期的科技扶贫中,赵教授始终坚持以项目为纽带,实施“林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先后承担了18项科研课题,其中有16项分别获得部省厅(市)级科技进步奖励。他认为科研的落脚点就是将成果推广出去。科技成果只是潜在的生产力,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赵教授承担的这些项目都是源于生产、用于生产,通过推广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收到了“研究一项课题,取得一项成果,建立一个基地,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他也因此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库区移民送富人”、“山区致富领路人”、“林果专业户贴心人”等。由于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支农扶贫先进个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科技副县(市)长”等,1993年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看到贫困地区的农民富裕了,赵教授感到非常欣慰,累得也有价值。同时,他也意识到尽管农民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提高,但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农民还是弱势群体。于是他没有停步,开始寻求新路子来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我国果茶生产基地环境受到污染,林农在生产过程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生物调节剂和食品添加剂等,使产品成不了安全食品,人们吃了这些食品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根据这一现实情况,赵教授先后承担了国家“948”项目和湖南省重点林业科技攻关项目,深入研究并推广了果茶名优新品种及其无公害栽培新技术,先后开发了东江柑橘、狗脑贡茶、楚云仙茶、苗疆砂梨等9个得到国家认证并获得“绿色食品”称号的新产品,现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园面积达6万多亩,绿色食品梨园、橘园面积达10万多亩,为人们能吃到放心果,喝上放心茶,为我国林产品应对世界绿色壁垒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赵教授还紧跟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根据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光旅游成了人们新的追求和向往的实际情况,把眼光投向了观光果园规划设计及其开发建设上,成功申报了我校果树学科硕士点的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研究方向,并招收了此方向的研究生。先后承担了此领域的多项研究课题,在他的指导下,株洲市地杰观光果园已经开发成功,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还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江西萍乡大富观光果园、长沙地海山庄度假村观光果园、娄底市九江名优果品产业化开发及休闲观光园等项目在他的指导下,正在顺利开发建设之中,相信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将会为我国果树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尽管长期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奔波,但赵教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他先后承担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多年在科研生产一线工作,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知识,因此他的课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丰富生动,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来听他的课。他很注重课堂艺术,突出重点,深入浅出,每门课都采取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享受。2002年在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赵教授的作品《经济林果栽培学》课件荣获一等奖。其实他获得很多荣誉,人们笑称他为“获奖专业户”,奖状一大摞,证书几十本,这些都是对他辛勤耕耘的肯定。如今,他还坚持自己的追求,在服务“三农”和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忙碌着。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报》2007年7月15日第313期,作者:刘金环